幼教網(wǎng)訊:上海市2011年“幼升小”面試我們看到這樣一幕:媽媽帶著6歲的兒子來考試,小男孩不停地低頭抽泣,滿臉淚水,看起來委屈極了。這一反常舉動引起了老師的關(guān)注,在詢問之下才知道小男孩的小朋友們都在他家附近的一所小學讀書,而媽媽給他報了所好學校,他不想和小朋友們分開。

  幼教網(wǎng)訊:上海市2011年“幼升小”面試我們看到這樣一幕:媽媽帶著6歲的兒子來考試,小男孩不停地低頭抽泣,滿臉淚水,看起來委屈極了。這一反常舉動引起了老師的關(guān)注,在詢問之下才知道小男孩的小朋友們都在他家附近的一所小學讀書,而媽媽給他報了所好學校,他不想和小朋友們分開。

  

  家長費心費力把孩子送進“牛小”,對孩子的成長來說究竟是利是弊?如何才能走出“幼升小”擇校怪圈?

  費盡心力挑選的學校,真的適合孩子嗎?

  《義務教育法》規(guī)定,義務教育實行免試就近入學。這是按照這一年齡階段兒童少年的身心成長特點和教育的發(fā)展規(guī)律,要求地方政府必須履行的職責。然而在現(xiàn)實中,“就近”成了很多家長心中的痛。

  擇校時,家住上海市浦東新區(qū)的劉女士糾結(jié)了很久,最后還是讓兒子去了徐匯區(qū)的一所小學?!捌鋵嵨壹遗赃叺哪撬W也還行,但附近沒有好初中,家長不能不為孩子6年后的升學考慮??!”劉女士這樣解釋。

  盡管現(xiàn)在如愿把孩子送進了徐匯一所“牛小”,可劉女士仍然輕松不起來:“為了孩子上學,我們在學校附近租了房子,一個月房租4000元,上班開車還要1個多小時。家長花在路上的時間多了,自然陪孩子的時間就少了。經(jīng)濟上的壓力也不容忽視。更嚴重的是,家長的這種奉獻,在得不到預期結(jié)果時,對孩子的傷害會不會更大?”想到這些,劉女士憂心忡忡,孩子被理想小學錄取的喜悅,不知不覺中蕩然無存。

  對此,教育專家說,“其實,我經(jīng)常做家長的工作,希望他們不要盲目擇校。”現(xiàn)在的“牛小”,特別是寄宿制學校,孩子們必須要有較好的融合力,以及較強的自理能力,才能和新同學相處融洽,并較快適應新的生活環(huán)境,從而感到身心愉悅。一些對父母和家庭比較留戀的孩子,如果硬生生地被送到全然陌生的環(huán)境,對孩子的心理發(fā)育未必是好事。

  “名校”的光環(huán)籠罩下,一定有優(yōu)質(zhì)教育嗎?

  為了擇一所“名?!保议L四處托關(guān)系、找門路。處于風口浪尖的“名?!弊涛度绾??

  上海市某知名小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校長說:“家長們以為這些錢都是到了學校手里,實際上教委有規(guī)定,贊助費只能收1.5萬元,且只能打到指定賬戶,多一分錢也不敢收。為什么有些家長會花幾萬元、十幾萬元,那是因為中間環(huán)節(jié)太多,很多錢流到了‘中間人’的手里?!?/p>

  面對社會上“天價贊助費”、“考試難倒大學生”等諸多責難,一些學校有苦難言。該校長說,一些小學條件雖好,但由于受到家長的過度追捧,每年招一兩百名學生,卻有幾千人報名,其中有劃片入學的、有關(guān)系戶、有外來務工人員子女。沒辦法,只能通過考試擇優(yōu)錄取。盡管如此,最后還是造成學校整體規(guī)模和班額都比較大,校長、教師很難關(guān)注到每個孩子的成長。

  “實際上,小學階段是孩子身心發(fā)展的萌芽時期,6至12歲兒童的自學能力、自理能力還不高,需要教師手把手地教,心貼心地鼓勵。這方面,規(guī)模小一些的學校更有優(yōu)勢,孩子在校能得到細致的照顧和教育,實在比徒有一個‘名校’的光環(huán)更加重要。”專家說。

  “幼升小”是孩子人生路上的一次“升級”,也是一次選擇。專家告訴我們,孩子不是任何人的附屬品,作為一個獨立存在的社會個體,他有自己的人生道路要走。家長的責任是幫助孩子成為社會的一員,教育的目的也是讓孩子成長為合格的公民,“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”一說不僅誤導了家長,也誤導了教育?!氨緫珊⒆幼约后w驗、參與的選擇過程,卻由家長一路包辦,就好像架了梯子把孩子送到高處,然后再把梯子撤掉,孩子很容易摔得更狠?!?/p>

  擇校這條荊棘小道,我們還要走多久?

  盡管上海市的教育資源相對豐富,但在區(qū)域內(nèi),由于不同學校的硬件設施和師資水平存在一定的不均衡性,形成了一些“牛小”。對此,中央教科所基礎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指出,教育資源分布的不均衡導致了擇校的產(chǎn)生,而擇校使得資源進一步向某些學校集中,又加劇了教育的不均衡,如此循環(huán)往復形成擇校“怪圈”。

  如今,社會大眾對優(yōu)質(zhì)教育的需求日益旺盛,“人人都想讓孩子上好學校,認為好學校就意味著好的未來、好的前途、好的職業(yè),這是當前社會價值體系影響下必然的行為選擇。但是,究竟什么是好學校?是歷史悠久的名校,還是升學率高的學校?是教育教學設施好和教師水平高的學校,還是學生素質(zhì)好的學校呢?”專家說,這些都不錯,卻都不是最本質(zhì)的,從教育理論來講,適合孩子成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,而能提供適合教育的學校就是好學校。

  破解“幼升小”擇校問題,出路在哪里?專家認為,關(guān)鍵還在于促進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,提高質(zhì)量、辦出特色,讓家長和學生在身邊就能找到好學校。“尺有所短,寸有所長”,一所學校不可能適合所有學生,但應該有自己的特點和優(yōu)勢,為孩子們提供適合他們的教育。

  “如果說均衡、有特色、多樣化的教育是陽光大路的話,擇校注定了只能是一條荊棘小道。”專家說,無論是教育還是職業(yè),其實最好的未必是最適合的。對于個體來說,只有接受最適合、最匹配的教育和工作,成長成才之路才能順暢。

????????? 幼教網(wǎng):孩子的教育問題一直是我們所關(guān)注的話題,怎么樣才能給孩子創(chuàng)造一個美好的未來?這樣的關(guān)心變成了急功近利的期盼,在孩子的身上無形中加注了過多的壓力,幼升小只是一個開端,希望每個孩子都快快樂樂的成長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