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大狀元談語文學習經(jīng)驗
朱坤(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學生,河南省高考文科狀元):
語文,是學好文科最基礎的科目,它的重要性正如數(shù)學在理科學習中的重要作用一樣,但學好語文又是最難的。因為漢語既然為我們的母語,其命題可深可淺,一旦這個度把握得不準確,就會造成試題偏易或偏難。高考語文試題,一般分為三大塊,即基礎知識、閱讀和寫作。基本上涵蓋了要求學生掌握的各個知識點,如基礎知識題,一道題目可以涵蓋多個知識點,一個點掌握得不好,整個題就不好做;又因為它基本上全是客觀性選擇題,不存在給一部分的問題,因此,要拿就必須全拿。這部分知識的復習說難也不難,我一直認為學好語文最重要的不是讀或背,而是長期形成的一種對語言文學的敏感度,例如病句一項,有些人可能讀一遍就能辨析得出來,有的人鉆研了好多遍還是不得要領(lǐng),這就是一個素養(yǎng)的問題;加強語文素養(yǎng),才能使語文成績有所進步,而且它對閱讀、對寫作也大有好處。
閱讀又分古文閱讀、說明文閱讀和現(xiàn)代文閱讀三項,由于閱讀的文章都不是我們曾經(jīng)見過的,因此做起來的確很有些難度。因此在平時做題的時候應該多加強訓練,有的人把閱讀分解為若干小項,如古文分為實詞、虛詞、大意、翻譯、主旨等等分點復習,我覺得這實在很不必要,其中要把一篇文章徹底讀懂了讀透了,什么樣的題也是難不倒的,這也可適用于說明文閱讀。最令人頭疼的莫過于現(xiàn)代文閱讀了,現(xiàn)在題干設計朝主觀化靠攏,這是好事,防止了客觀題不會做胡猜的現(xiàn)象。為了使閱卷標準化,現(xiàn)在的題型大抵是從原文中找取若干關(guān)鍵詞語,聯(lián)綴成句。這樣尋章摘句的做法是否能測試出考生的真實水平,我看很不一定;很多的時候,我能讀懂文章,但題很可能做錯;有的時候我讀不懂文章,題目還有可能做對。不過再好的考試制度也難免有缺陷,相信,不久會有一種更科學的題型出現(xiàn)。做這類題的關(guān)鍵是找出與題旨與題干聯(lián)系密切的句子,提取壓縮,精減字句,盡可能符合字數(shù)要求而又通順。其實,高考語文最重要的是寫作,一般人高考語文分數(shù)不過100分左右,而作文可能占據(jù)一半的分數(shù),實在不能輕視。再者近來作文大多有兩種文體寫作要求,這樣更有利于縮小分數(shù)差距,這樣對后進生很有利,在自己較擅長的文體上要多拿分、不擅長的也要盡量縮小差距。一般來說,高考作文不同于競賽作文,它要求一個“穩(wěn)”字,最好不要有過于奇異的寫法出現(xiàn),以防閱卷者目不能識,誤為跑題,但這并不意味著一概保守,在文章要求的限度內(nèi)要盡可能的新穎,即使是陳舊的題材,也要努力翻出新意來。一篇題旨新穎而又有度的文章是很受閱卷者賞識從而判高分的。如今年高考作文題,考生們大多受陳規(guī)局限,于社會政治意義上大費筆墨;而在兩幅漫畫本身之異同上則惜墨如金,結(jié)果舍其本而逐其末,誤入命題者之彀中。因此,作文要想拿高分,光有“穩(wěn)”字是不夠的,還須有一個“新”字。
胡湛智(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學生,貴州省高考理科狀元):
我始終認為,一個人要有完善的知識結(jié)構(gòu),語文是基礎,因為“語文既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,又是最重要的文化載體”。語文的綜合性強,不象數(shù)理化那么有明顯的循序漸進;它雖然也有階段性,但不可能截然分割。要對自己進行有效的語文訓練,首要的是必須全神貫注地聽課,上課時要充分發(fā)揮主動性,做到眼看、耳聽、口說、心想、手寫,盡可能地吸收有用信息。光這樣還不夠,還要高度重視課外點滴的積累,勤作讀書筆記并持之以恒。我最喜歡《語文報》和《作文通訊》。每次閱讀上面的文章都非常用心,看完后想一想,記一記,使頭腦里留下較深的印象,對自己認為最有價值或有指導意義的內(nèi)容,就摘錄要點作為資料保存;對上面的題認真做并進行篩選,對未掌握好的知識進行再思索,彌補薄弱環(huán)節(jié),高考時感覺很有收獲。
此外,還需要找一本高考考綱的“考點解析與訓練”,對照每個考點認真復習,做到有的放矢,然后要做相當數(shù)量的練習,做題時務必要做到透徹理解,不要忽視任何一個考點。對已暴露出的薄弱環(huán)節(jié),突破時也要講究方法。我先對拼音和作文這兩部分感覺復習效果不佳。針對拼音的難點,我找來了《咬文嚼字》、《難字淺析》等書刊,認真看,仔細領(lǐng)會并多記。至于作文,考慮到高考復習緊張,不可能用日記的方法,我就記素材,經(jīng)常記一些警句啊、例子啊等等,作為寫作文的“材料倉庫”,這樣在寫作文時構(gòu)思快,容易左右逢源,不至于筆頭干澀。總之,由于語文科知識綜合性強,涉及范圍廣,我們應將聽、說、讀、寫并重,以提高自己語言文字的能力。
劉陽(北京大學法律系學生,黑龍江省高考文科狀元):
語文,這是萬科之源,一定要常抓不懈,并且在學好書本知識的前提下,不拘泥于書本。閱讀方面,要做到現(xiàn)代文、古文兩手抓,兩手都要硬,不可失之偏頗,尤其是對古文。有很多人不喜歡看古文,認為枯燥,缺少激情。實則不然,讀古文是一舉幾得的工作:可以提高你的分析理解能力,擴大你的知識層面,印證加深你在歷史課上學到的知識;另外,對你做歷史卷中的材料解析題也會有不少幫助。如此多的妙用,則不可不讀。在此,我向大家推薦一本對我頗有幫助的雜志——《中學生閱讀》。那里邊不但有許多名家名作,而且有針對性的錄出很多閱讀題目,典型而且系統(tǒng),不妨讀讀看。提到語文,就不能不提到它的重頭戲——作文。對待作文,首先要破除這樣的錯誤認識:文章好那是天生的,我天生就寫不出溢美之文,沒轍。實際上,沒有天上掉下來的生花妙筆,要想提高寫作水平,一要多讀書,二要多練筆。通過閱讀書籍,可以培養(yǎng)語言的感知力,擴大視野,豐富頭腦,這樣動起筆來不至于無話可說,寫的文章不至于空洞無物。在閱讀時一定要做個有心人,及時做讀書筆記,不讓任何有效信息漏掉。比如1994年高考中的語文題,填寫成語中有一句“他山之石,可以攻玉”,是課本上找不到的,只能靠平時課外閱讀的積累。
進入高三,時間變得很寶貴,于是有人認為寫作文、練筆很費時間,就把所作之文減之又減。熟能生巧,作文也是如此,總不練筆,再高的水平也難一下筆就佳句連篇。反之,你寫作不太好,堅持練習,會有突飛猛進的成效。因此,即使在最忙的總復習階段,也要抽時間寫寫日記,作一些典型的文章,這是有利無害的。請大家注意,我上面的一句話絕無輕視書本之意。因為書本是最初知識的來源,是萬變之宗,特別是書中每個單元后的復習題,更要給予重視、記牢、吃透。另外,飯后睡前的閑暇時,可以翻翻字典,糾正一下讀音,認定一下字形,熟悉一些生僻的詞語,做到有備無患。
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