浙大博士生招生改革新政,外語筆試不過關仍可參加浙大博士生招生復試,截止目前共有20名考生外語未過而被錄取,其中一半以上是社會考生。據8月23日新華社報道。

想招進一些別具一格有獨創(chuàng)見解的科研高手充實博士生隊伍,這種想法無可厚非,也是與時俱進的一種招生方式。但是運用不當就會引來眾人非議,反而有作假之嫌。

英語的地位不用多說,雖然有人說英語快趕上母語甚至有超過母語的地位了,但是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,英語在國際學術交流和技術合作中的確起到很大作用,如果沒有良好的外語基礎,就無法進行國際交流,連起碼的外文資料都看不懂,何談開闊視野,觸摸國際學術前沿呢?這些道理我們的高校不可能不清楚,但是為什么又非要一意孤行放松對英語的考核要求呢?

說白了就是英語是一些人的軟肋,特別是社會考生,由于脫離學校較久,業(yè)務能力可能強,但英語卻日漸生疏,使得很多人想有個博士頭銜卻不能如愿,現在搬掉了攔路虎,就可以憑借手中的權力尋租和財富開道,堂而皇之地當上博士生。而事實也證明,浙大這一政策使得很多社會考生圓了博士夢。這些人中有幾個是平民百姓就很難說了?,F在一些地方,很多博士生特別是文科類博士,大都有一定的權力背景,他們混個博士頭銜,為今后的仕途再鍍一層金,更可以飛黃騰達了。而有的導師也可以因這些博士的來歷得到很多利益,這已是業(yè)內公開的秘密。

雖然浙大說有比較完善的考核標準,要想進來還必須附帶很多證明材料,但是這些材料如何證明其是優(yōu)秀的,其界定是彈性的模糊的,而且也不是一兩天能定奪的,另外,一個項目的完成往往有很多人的努力,有多少是自己獨自擔綱完成的在短時間內也很難考察。有的所謂優(yōu)秀碩士論文的評定也有貓膩,在一些地方就是誰的導師職位高,誰的學生論文就能評為優(yōu)秀論文,這種事情已屢見不鮮,所以很多證明材料并不能以理服人。而英語測試就不同了,它至少是客觀公正的,在試題面前,人人平等,是驢是馬拉出來遛遛,大家眼見為實才能心服口服,而且英語在當今的地位也使得我們有必要把它作為一道招生關卡,給無權無勢的人一點點公平機會,但如今連這一點公平也將消失殆盡,而新的考核制度又很牽強附會,與之配套的監(jiān)督機制能發(fā)揮多大作用還沒有考證,所以取消英語測試并沒有得到多少掌聲,反而一石激起千層浪,讓人覺得新一輪的學術腐敗正悄悄上演。

看來,一項新政的出臺還是要經過深思熟慮周密計劃才行,否則朝令夕改,左右逢源,公信力和影響力就大大降低,這實際上有悖于博士生的招收和培養(yǎng)。